1、引言
对外贸易是指两个国家之间进行产品、技术、劳务等方面的交换活动,对外贸易包含进出口两部分,对外贸易的性质和用途由不一样的社会规范决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和平、进步、合作成为世界时尚,中国适应社会时尚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愈加要紧,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推进世界的兴盛进步。
2、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进步
1.中国对外贸易进步背景及近况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10年内中国的进出口量增长飞速。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成为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的要紧力量。但同时制约中国对外贸易平稳发展的不确定原因和不稳定原因愈加多,在经济后危机年代,欧洲主权债务风险上升,世界经济复苏动力后劲不足,因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投资需要疲惫,财政金融政策空间 有限,“流动性陷阱”致使扩张性货币政策遭到制约,限制中国对外贸易的进步;同时,经济贸易摩擦与重大自然灾害的爆发、局势动荡等多方面原因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不可预料的冲击。
2015年,全球经济总体复苏乏力,进步前景艰难曲折,国内经济进步重压较大,对外贸易进步进入新的正常状态,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24.59万亿元,较2014年降低7%,出口额达到14.14万亿元,比2014年降低1.8%。进口额达到10.45万亿元,比2014年降低13.2%,贸易顺差为3.69万亿元,扩大56.7%,但中国货物贸易仍维持全球第一的地位,出口市场额较上一年也有所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在后危机年代背景下,各国对外贸易都遭到影响,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也有所降低,但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的地位仍处于不败地位。
2.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对外贸易遭到严重干扰,2015年12月17日,商务部召开例行媒体发布会,依据WTO月度统计,1―9月全球货物贸易出口额降低了11.1%,其中经济大国如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南非、巴西分别降低了6.2%、12.8%、9.2%、6.6%、7.9%、16.8%,达到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的最低谷,而中国国际市场份额由2014年的12.4%提高到13%,继续维持着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伴随世界经济的持续温和复苏形式,国际角逐将会愈加激烈,中国在经济稳定发展的背景下,将不断调整外贸结构,进步新兴动力,力争维持国际贸易的不败地位。
3.中国对外贸易进步方案
(1)改革对外贸易增长方法
现在,中国出口以低廉、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伴随经济的进步,外国对中国产品需要愈加重视商品的水平,出口产品由数目型转变为水平型,中国应适应年代需要,改变出口产品结构;健全对外贸易规范,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以提升世界贸易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加快自主技术革新,使中海外贸增长可持续进步;借鉴国内贸易增长模式,革新贸易体制,降低资源浪费,保证贸易增长速率与水平。
(2)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对外贸易中要维持有力的角逐地位就要保证贸易商品的水平,严格实行管理标准,从规范上保证商品的水平。同时,应该注意商品的常识产权和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对于技术性商品,要重视商品的检验,积极投入研发成本,在保证商品技术的同时注意环保,防止或预防贸易摩擦的发生,当贸易摩擦发生时,需要政府干涉,努力取消技术性贸易壁垒,减少企业损失;政府方面要设立预警机制,对国内的对外贸易进行保护,政府有关部门时刻关注主要出口国家的贸易动态,学会国际经济金融信息,准时知道贸易壁垒动向,并按期发布最新动态,提醒有关企业准时做好应付手段,同时政府要拟定打折政策,扶持高科技、先进管理、绿色环保的企业,进步循环经济,为企业开阔市场提供更多渠道;设置进出口技术指标体系,对外贸易进行监督管理,企业对外出口要在符合国际水平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生产销售,防止贸易摩擦,对内进口应该注意商品的水平,对过期、变质商品坚决抵制,保证国民的健康安全。
(3)加大政府管理体制打造
政府要充分借助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大与外国的交涉,在对国内贸易进行监督的同时,监督有关合作国家修订对国内市场经济的认证标准,防止反倾销政策手段。同时,加大规范角逐秩序,设置合理营运管理体制,保证外贸商品符合国际水平标准,对贸易发生的摩擦,要据理力争,确保中国对外贸易的合法权利。
3、总结
伴随中国经济的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凭着广阔的市场为中国经济从持续稳定的进步提供有力的保证,伴随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中有更广阔的发言权,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中国对外贸易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为了提升国际竞争优势,中海外贸出口也应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伴随经济的进步和技术的提升,中国将来的外贸进步应以技术为主,方可保证中国的可持续进步。